当博物馆遇上“讲故事”,我们该思考什么?
讲故事的概念在博物馆界从未有过如此高的关注度,当观众的目光从单个孤立的物转移到互相关联的展品群,参观的态度从猎奇转向意义的获取,从对展品物质外壳的欣赏转为对其中蕴含文化内涵的探索,讲故事,这种亲切而有效的沟通方式自然成为博物馆专业人员的工具。
然而,作为一种叙事媒介,展览区别于其他叙事媒介的不同点是什么?观众接受一个空间故事和看一部小说或者看一场电影有什么不同?空间的故事到底该怎么讲述?
当博物馆人和展览设计师尝试着用叙事对展览进行塑造时,叙事和博物馆的关系却是暧昧不清的。我们甚至无法清楚地回答一个非常基础却十分关键的问题。叙事展览究竟是什么?
一.叙事展览是什么?
博物馆界很早便提出叙事的概念,但叙事的概念似乎并没有急着在博物馆界流行开来。一直到新闻学、历史学、心理学等一系列学科都开始了叙事转向,博物馆,尤其是历史博物馆,这个天生就和叙事有着紧密联系的媒介才开始表现出对叙事的热情。但这种不问究竟的热情,把叙事概念推到了近乎滥用的境地。
当叙事或故事遇到展览时,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表述方式,例如,用展览来讲故事、讲好展品的故事、展览里的故事、叙事展览、展览叙事等。尽管故事可以理解为叙事的日常用语,仍然不能掩饰叙事和博物馆展览产生不同组合时模糊的语义,并不清晰的边界使建立一种新的展览构建方式产生了理解一致的困难。
整理这些概念的使用,可以看到故事在展览中的三种不同形态:
1用故事指代展览的框架或内容
用故事指代展览的框架或内容,和叙事的联系非常宽松。叙事这一概念的界定并没有统一标准,但不同领域对叙事的定义都有一些基本要素:时间轴、连续发生的事件、主题的统一、因果关系。但当叙事理解为一个日常概念,或者口头表述的故事时,其语义的边界比其在叙事学的范围中要更大得多。
故事还经常用来指代内容或对象。在一些展览中可以看到类似如下的表述:水的故事、湿地的故事、森林的故事。在这里的水,或者湿地,在展览构架的时候并不一定具备叙事学概念下叙事的基本要素——时间,本质上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展览对象进行“描述”而非“叙述”。但这样的展览方式依旧被冠以故事的名称。在这种情况下,用展览来讲好故事的时候,讨论的其实是展览组织构架的方式。
1990年代,时间轴成为大量博物馆展览的构架原则,美国博物馆界的策展人尝试着使用时间轴以外的方式组织展览。而当用故事的概念指代展览的构架方式时,实际上包含着策展人或者设计师希望用一种有趣的方式来构建展览的期待。但对于故事概念过于宽泛的使用,让怎样用展览讲好故事的讨论变成了对策展思路的讨论。
2展览中的叙事
展览中的叙事,可能是故事和展览最容易产生联系的一种情况。用展览讲故事,其实更多时候是用展品来讲故事。当一个“以物为核心”(object-centered)的展览开始希望讲故事时,也很容易从这个角度去进行重新组织。
展览中的故事有两种叙述的方法:
由单个或一组展品,通过情态化的方式来产生叙事,这里的叙事相对非显性,是需要观众自己来进行理解的一种间接性故事。
例如,将中国的货币发展完全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成一个完成系统。在不做解读的情况下,观众可以从这一组陈列中读出多种不同叙事,包含但不限于中国货币的历史、货币铸造工艺的发展、货币纹饰背后的政权更替、金融概念的演变等一系列和货币有关的故事。
这种展品的自述,并没有直接地把货币故事告诉给观众,但却是一种在展览陈列语言中常见的所谓的“叙事方法”。
这种叙事的方式更为直接,针对单个或一组展品,用展览标签、图版、音频、视频、导览器包括讲解员讲解的方式来讲述关于展品的故事。这种方式更为常见,也更容易被观众理解,是一种借用了其他叙事媒介来对展品进行叙述的陈列方式。
3叙事展览
“叙事展览”指的是展览结构符合叙事学框架下的叙事定义的展览,或者说由故事驱动的展览。从观众的角度来说,参观一个叙事展览,相当于看了一个故事。这里指的故事,有一个很重要特征,是由时间线索来构成展览的顶层框架,而不是用主题分类的方式。
必须要强调的是,用时间轴构架展览并不意味着展览只能以单项线性的方式展开,叙事展览中的时间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形态。将叙事展览的定义收窄到符合叙事学的框架是为了能在变量相对单纯的情况下讨论观众在这一种独特媒介中的认知特征,以及从认知结构出发的展览构建方式。
罗兰·巴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提出,叙事可以有无数种形式,小说、话剧、电影、绘画、喜剧、悲剧、彩窗玻璃都可以是叙事。如果以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事件为例,它分别以1912年的新闻、1997年电影及目前正在全球巡展的形式呈现事件的过程,是一个故事的不同话语。三种方式讲述的故事内核本质上是统一的,只是采用了不同的叙事媒介。
2013年在上海举办的Titanic The Artifact展览
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叙事展览也是一种叙事媒介,一种讲故事的方式。每一种叙事媒介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呈现给受述者(观众或读者)不同的体验。区别其他叙事媒介,叙事展览最大的特征就是连续变化的实体空间。
二.叙事展览有怎样的媒介特性?
1 真实存在的叙事空间
所有的叙事都包含了时空二重性。小说作为一种叙事媒介,其叙事通过语言文字遵循某种特定的时间逻辑,而空间形态的特征则被削弱。小说家需要赋予情节以时空,才能让读者在阅读时对事件的推进产生合理的推论。这里的叙事空间通常不是实体的存在,而是通过文字描述,在读者头脑中形成一个虚构空间。其空间尺度也是模糊的,这个空间究竟是什么样子,最终呈现在读者的阅读想象中。
例如,伊斯坦布尔的纯真博物馆是一个联结小说与博物馆的特例。作者帕慕克在写作小说《纯真博物馆》时,就开始构想这个博物馆的空间布局,随着小说的出版,实体的博物馆也建成向读者开放。
小说中,纯真博物馆这一空间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当观众进入到博物馆内部,在展览的叙事媒介内部进行参观时,才是对于这一叙事空间最终认知的完成。文学空间和实体空间之间存在着认知的偏差。
纯真博物馆
如果说小说中的叙事空间是想象中的空间,那么电影的叙事空间就是可见的虚拟空间。当杜拉斯的《情人》被拍摄成电影时,文字中描写的越南潮湿而炎热的环境、男女主角相见的房间、交谈的车厢都成为了可见的画面。
电影叙事的成立建立在事件发生于可见的空间——即电影画面的基础上。然而这种空间在电影观看时也并非是实体的空间,观众身处影院中,在空间之外观看情节的发展。甚至在拍摄时,这些空间也仅仅是根据电影镜头的需要而存在,一个房间只需要搭建两个墙面,就可以通过镜头的运动让观众认为事情是发生在一个完整的屋子里。
电影《情人》剧照
与小说、电影的叙事空间不同,叙事展览的空间却是一种真实的物理存在。叙事展览中存在着展品和展厅两个层面的叙事空间:
①展品的叙事空间。展览陈列的展品是具有实体空间的物。可以认为并不存在绝对的二维展品,即使是一幅画,其视觉传达是二维的,但在展览陈列中依旧是具有厚度的三维存在。叙事展览中用来讲述故事的展品都具备着实体的空间形态,观众在展览叙述的过程中,可以真实的观察到这个空间。
②展厅的叙事空间。和小说的想象叙事空间以及电影的可见虚拟空间不同的是,观众在叙事展览中,位于实体的叙事空间内部,这个内部空间随着观众位置的改变发生着连续变化。观众不再从叙事空间外部观察叙事的进展,而是在叙事内部,通过自身的移动去完成叙事展览的话语时间。
2复合多样的叙事媒介
如果说小说和电影都是典型的单一叙事媒介,那么叙事展览这一媒介本身是一种复合形态,它包含了多种叙事的媒介,这些媒介的空间化,最终形成了展览叙事媒介的独特样式。
当展览以叙事展览的形式构建时,最需要传达的是故事的内容,展品作为故事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展览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仅仅靠“物”很难构成一个有效的叙事,展览的其他传播手段将有助于叙事逻辑的形成。叙事展览的实现,除了展品这一本就具备了空间实体的叙事媒介以外,还需要通过符号系统的阅读与聆听,视觉系统中对辅助展品的观察,以及对体验装置和操作装置的参与。
包含了展览的文字标签、图文系统、听音系统。这种通过文字的阅读和聆听的叙事方式本质上是小说叙事在展览空间中的变形。
由于展品本身无法发声,观众对它的解读需要借助其他的展览手段,同时展览中的视觉辅助系统(场景、模型、雕塑等)包含的信息也有一定的不确定,叙事展览依旧离不开文字这一符号系统来辅助叙事的完成,填补展品和视觉辅助系统在逻辑链上的空缺。
通过再现造型系统赋予展览的叙事情态,或采用视听媒体表现连续变化的过程。再现造型系统的视觉表达在叙事学的框架下很接近戏剧的表现,视觉辅助系统更能够呈现展品所无法表达的大尺度空间,是集体记忆呈现的良好载体。
视频系统同属于视觉辅助系统,但与再现造型系统的区别在于,不论是展品还是情景再现,或是沙盘、微缩模型,所能呈现的都是叙事中的一个静态片段,需要通过一个连续序列的组合来形成类似于连环画叙事的系列。而视频系统类似于经典叙事媒介中的电影,为连续变化过程的呈现提供了可能性。
叙事展览是一种空间形态的复合叙事媒介,受述者存在于叙事媒介内部使得观众在展厅空间的行为内高度自主,这样让叙事展览的受述者呈现出与其他叙事媒介完全不同的认知特征。这也使展览长于表达、弱于叙事。但应该看到,正是空间的形态,赋予观众多感官的沉浸式体验,以及小说和电影都无法实现的更多新的可能性。
下期预告
本期介绍了故事在展览中的三种形态,并引出叙事展览这一概念,同时介绍了叙事展览有怎样的媒介特性。
那么,作为一种具有实体空间形态的叙事媒介,相比阅读小说和观看电影,博物馆的观众在参观叙事展览的过程中又有怎样的认知特点?博物馆又如何从观众的空间认知特征出发,构建叙事展览?
敬请期待下期,将从叙事展览的实际操作方面,进一步阐述博物馆叙事展览的传播。
本文已获得《博物院》杂志授权,改编自《空间形态下叙事展览的构建 》,原文刊载于《博物院》杂志2017年第3期(总第3期)。作者:许捷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博物院》杂志
《博物院》杂志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科学出版社主办,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河北博物院共同协办的国家级博物馆行业期刊。该刊主要栏目有:专题探索、理论研究、博物馆实践,涵盖与博物馆相关的以下学术研究成果:博物馆学理论与博物馆史;藏品征集与保管;藏品修复与保护;藏品研究;展览与展评;博物馆教育;宣传与文创;博物馆管理;开放与安保;博物馆建筑;博物馆数字化与信息化;专著与论文述评;与博物馆相关的历史与考古研究、古建筑和古遗址的保护与研究及其他相关研究成果。
《博物院》杂志为双月刊,国际标准大16开本,136面,全彩印刷,面向国内外发行。
投稿方式:
1. 电子版发送至邮箱:
bowuyuan@mail.sciencep.com;
或注册登陆投稿平台:
http://ees.scichina.com/user/login.action。
2. 纸质版请邮寄至本刊编辑部。
订阅方式:
1. 读者可到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码80-603。
2. 读者也可在中科期刊淘宝店网购或与本刊发行部联系。
联系方式:
电话:010-64033878 010-63370450
传真:010-64030141
地址:北京市东黄城根北街16号 100717
长按二维码,关注《博物院》杂志
作者:许捷
编辑:叶子
相关链接:
沈辰/何鉴菲:“释展”与“释展人” 博物馆展览与观众沟通的桥梁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319424239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